来自网友【聪明香草味睫毛】的评论Damn……Damn……从第12集Em抛下法国男人回到家说,我也被你传染了扁桃体炎。我就开始掉眼泪。一直到第14集为孤单的,可怜的,失去Em的Dex控制不住地大哭……Damn……我自认为非常热爱这样的故事,从爱你罗茜,恋恋笔记本,电影版一天,爱在日落黄昏前,First love,甜蜜蜜,甚至一些古早的言情小说,也许是一种代入,或者是一种对所谓soul mate的存在深信不疑。通常我没有把男主角幻化作某个我设定的对象,但是女主角的角色我消化的还算不错。我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理解为什么Em对Dex如此执着,有很多人很爱批判这种执着,认为是舔狗或者备胎上瘾,我只想说这些人可能没有爱上过一个害怕和他在一起的人。Em敏感自卑善良幽默,以及她拥有的那颗宏大的在乎全世界的心。Dex自信自负自卑,自由随性浪漫,他对光鲜的渴望和对灵魂沟通的渴望之间的冲突,他对母亲永远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自毁倾向。是以上的所有,让他们两个10年里以友谊的形式,从对方身上获得抚慰和满足。Em也是个对平淡生活没有耐心的人,也是因为青春期的缺失造成对Dex有补偿性的迷恋。Em是在借此满足青春期那个被忽视的自己,没有自信的自己。Dex呢,Oh Dex,Dex太想要别人的崇拜,太喜欢形而上的地位和品位,太沉浸在有毒的关系而不能再去爱一个普通人了。Dex心里实在太孤单了,不管是母亲的离开和朋友的背叛,他总是可以在Em那里获得安慰,他总是被安慰到。所以最后Em去世,Dex一个人靠在墙边,想象Em安慰着他,天呢,一个需要安慰的人的唯一可以安慰他的人离开了,这太痛苦了。坏了,写到这里我眼泪又在流了。我不想去讨论那些后悔,后悔没有再早一些相爱之类的。毕竟和相爱的人再多在一起一秒钟都是太大的诱惑。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些被Em改变的部分,会在Dex身上永远陪着他。相爱只需要两个人拥有一个同样的想法,但岔路口实在太多了,在像毛线团一样的人生里,各位Em和Dex们,grow up together,然后在终于相爱的时候大喊hooray。
来自网友【徐小三】的评论没抱希望看的,但竟然看出了生活的味道,不,是人生的滋味。突然觉得这像是《桃花扇》的互文。在谈它到底哪里好、哪里不算好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改编是什么以及改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尤其是珠玉在前的时候。国内喜欢买版权,省去了创意、市场调研和宣发上面的很多麻烦,看上去是门很不错的生意,原创者吃肉,买版权的跟着喝汤,好像稳赚不赔,受益于这个赛道的很多转行导演现在都已经很成功了,参考陈思成、贾玲、包贝尔等。但即便盆满钵满,名声在外,这些都不算把影像当作商品的成功商人。虽然举的例子中各位确实是严格意义上和广泛意义上成功的商人,只是确实没有把影像当成商品,就是它看到的文本是剧本,没有关注到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的影像作品都没有“自我”的烙印,终归是会被AI彻底模仿和取代的东西,就像大多数为了职称评审和晋升找ghost的文章一样,都是bullshit job,没有任何意思的。国内看得到文本间性的是徐昂,我反复强调可以去看《十二公民》。间性不仅仅是看到了两部作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仅是看到主要受众的国别、社会属性、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这些标准化的定义,还能关注不同作品是有相同文本的,且这个相同文本实际上是作品之间最本质的不同这一事实。对于《十二公民》(和《十二怒汉》不论1957年版还是1997年版比较)来说,文本间性也就是最本质的不同是在对关于正义的看法不断自我探索过程中流淌出来的自私和无私;而主体间性是更高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横亘在作品之间的东西实际上是两部作品的本质上的相同点,徐昂的《十二公民》完成度在于文本间性,也就是让“正义的探索和认知”这一情绪本土化着陆,电影成功地告诉观众,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有认真而执拗地坚守正义的人存在。主体间性的刻画属于影像的精神分析,商业化的尝试目前最成功的应该还是Woody Allen。上面简单讲了一下改编是什么,也就是让改编得以存在的视域是怎么样的,因为《One Day》这部剧是个改编作品。改编狭义上有影像间和非影像间之分,前者的影像间又分为动画和影像、电影之间、电视剧之间以及影视剧之间,虽然动画也属于影像,这里单独列出是因为动画本身是分镜的艺术,动画的前身漫画又分解了分镜,由动画构成的屏幕与传统影像的有本质不同。不论哪种改编,改编需要建立在具有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兼顾审美和社会意义,也就是接地气和与时俱进。接地气是让角色有人格属性,与时俱进也是让角色有人格属性,前者是个体横轴上的时间性,后者是历史纵轴上的时间性。那么《One Day》的成功在于人物确实有了人格属性,下面从编剧、导演和音乐三个角度来说明:一、编剧叙事结构:双线叙事。切换叙事主体的机关是情结,也就是主角认同某些事物并转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比如Emma自卑:Dexter带女朋友来她打工的连锁餐厅并给她小费;Emma无序:写自己不擅长的推理小说反复修改字眼让它变得看上去更有趣;Dexter怯懦:看到母亲的病房和美人迟暮而吐了;Dexter敏感:报纸上评论自己很无趣。切换十分自然,以至于有一种自己在成长中阵痛的感觉。但有一个很大的bug,我觉得在导演方,男主在演典型白男(母亲去世之前)的时候有一种抽离感,就是不自信和不认同,让我感觉到了男主个人的某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而是削弱了角色一部分人格魅力,让我有一种Leo Woodal(演员本人)本人是我不喜欢的那种白男类型,格式化的人,应该引导演员让他分散出一部分性格给角色,让他感受到他自己和角色的不同和相同没有界限,这样的Dexter才是一个表面上无知但内心简单善良的不算顶级富贵的花花公子。草蛇灰线:1.“When you saw me around”,与电影不同,电影一开始男主一点也没注意到女主,而电视剧是男主早就注意到女主的与众不同,但是迫于自己人设压力,不能与这种看上去“书呆子”型的女人交往,但早已情根深种,只是缘分未到,两个人需要各自成长,所以第一集和最后一集的“When you saw me around”是不一样的,第一集想要新鲜和get laid,最后一集是soulmate(虽然我自己不算喜欢这个词,但这里可以用)。2.“We grew up together”:Dexter给自己婚礼的致词,第二个婚礼,和Emma的婚礼,点题,是值得各位编剧学习的方法,先写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整个剧本的核心议题。美学价值(哲学意义上):从不合时宜到不合时宜的长大,Emma的不合时宜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到达不了,Dexter的不合时宜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直到失去才是拥有,Emma是什么都不行,Dexter是什么都可以。所以终点是死亡,因为这意味着二人都拥有,就像侯方域和李香君。二、导演该说不说这里面还是有个西方语境里不能避免的问题,假称为political correction,女主和女配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变化,我不是racist,也不是feminist,就近几年这个“平衡肤色和身材”这个现象而论,女主和女配是这种刻板化的产物。当然不影响电视剧的产出,它是好看的,只是“nerd”这个标签贴在印度裔的身上,确实也有些刻板化了,而女配不是美式甜心了,是一个内心强大、灵魂有趣所以心宽体胖的女孩子。导演平衡这种刻意的平衡很有一套,把女孩子们拍得都很美好。导演的镜头语言是流畅的,很喜欢最后一集Dexter的蓝衬衫和背后的蓝色墙壁。三、音乐简单来说是音乐和情绪的一致性,每一处切入音乐的时候都恰到好处,且用了节奏呼应、歌词呼应和旋律呼应,让情绪在画面到达高潮的时候混合着音乐盈而不满,就像是拿着一杯白开始奔跑着,从厨房到客厅,跌跌撞撞,也洒了一些出来,但窝到沙发里的时候,水量正好,喝起来也很解渴。